当前位置:主页 > 走进武城 > 历史传说 > 内容
京剧《桑园会》中的传记与传说
  脍炙人口的京剧《桑园会》(又名《秋胡戏妻》、《马蹄金》),是一出以老生、青衣并重的生旦对工戏。剧情是写鲁国大夫秋胡,为官在外二十后辞官回乡,在桑园路遇采桑女罗敷,疑为其妻, 便故意以带信为名予以调戏,罗敷愤而逃回。待秋胡至家,方知是其丈夫,遂羞愤自缢,经秋胡母子急救脱险。最终以母责秋胡,令向其妻赔礼,夫妻和好而结局的故事。一百多年来,京剧大师梅兰芳、马连良、谭富英、张君秋、梁小鸾等名家,均曾作为其代表剧目在全国各地多次上演。至今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,并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。
 
  该剧的问世,并非凭空编造,而是有一定历史根据。故事的情节,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《烈女传•秋胡妇》,之后在西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卷六、唐五代变文《秋胡》等书中亦有所载,其故事大致相同,只是情节稍有差异。二者有如下异同点:前者是说秋胡婚后五日离家,五年乃归;后者则云婚后三日离家,三年回乡。其结局,均为秋胡妻因受辱而羞于见人,竟投河自尽。
 
  最早的剧本,见于元代石君宝的杂剧《鲁大夫秋胡戏妻》,简称《秋胡戏妻》。作者在此基础上,进行了加工改造。将秋胡辞官回乡的时间改为十年, 将女主人公罗梅英由投河自尽改为夫妻和好如初。成功地塑造了罗梅英这一美丽、善良、勤劳,具有坚贞的操守和顽强的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艺术形象。
 
  京剧《桑园会》,基本上是根据元杂剧《鲁大夫秋胡戏妻》改编而成。京剧剧本在原来的基础上,进行了再加工、再创造,使剧情更加趋于合理、人物的塑造也更加完美。如:把秋胡游宦的时间由十年改为二十年;把秋胡“但知悦路旁美妇人”加以调戏,改为“疑为己妇,而故试探之”;同时为考虑故事流传的广泛性,把女主人公由罗梅英改为罗敷。传记与两剧相较,最明显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结局上。即:传与记皆言秋胡妻投河而死,而两剧则云伉俪和好如初。如此改动,不但增强了戏剧性,而且也更加易于为广大观众接受。
 
  《秋胡戏妻》的故事,在全国流传甚广,然而惟一留有历史遗迹的则在武城县。相传,秋胡妻罗梅英(京剧中为罗敷)系武城县人。而秋胡的故里则有两种说法:一说在鲁国;一说在晋国的东武城,究竟属哪国人,笔者尚无可考。但凭理而论,当属东武城人较为可信,至少是武城的女婿。理由有三:首先,该故事在武城历史上曾广为流传;其次,武城曾有“秋胡墓”;最后,武城曾有“蔡氏河”(传为罗梅英自尽之河)。
 
  据明嘉靖《武城县志.疆域志》之“墟墓”中记载:“秋胡墓,位于旧县(此指宋大观前河西之县城)东北界,”列武城古墓群之首。另在“疆域志”之“山川”中亦云:“蔡河,在县西北五里许,里人相传为秋胡妻溺水处。”又据,在民国《增订武城县志续编》(清末始编纂)里,收录了武城知县厉秀芳的一篇骈文,名为《秋胡子妻墓碑铭》。查厉秀芳其人,江苏仪征举人,清嘉庆十八年始到任。墓碑铭曰:“岸谷虽迁,贞心不改。土冢有灵(土人云,昔年常茗灵异),精魂常在。五比耶尼(墓之东南有五女尼坟),伴寂千载。勒石志之,俾无疑绐(尼坟之东南复有一冢,土人曰为虚墓)。”有鉴于此,既然武城曾有秋胡墓,也曾有传为其妻溺水之河。设想,如果秋胡并非武城人,其在楚国(一说陈国)辞官回乡时,理所当然地应该回到鲁国去,而决不会到武城来;再则,如果他夫妻二人均与武城毫无瓜葛,那么武城缘何会有秋胡和秋胡妻(罗梅英)之墓? 又缘何会有传为其妻溺水的蔡河?可见,民间传说与旧志记载不但有一定依据,而且与传记的记载以及异地传说也比较吻合。另有诗三首(俱是旧志收录)为证:
 
  秋胡墓
 
  明•本邑举人 高可大
 
  不识秋胡墓,人传蔡氏河?。
 
  春秋行业在,封树薜萝多。
 
  人远空千古,云寒黯九阿。
 
  独怜桑妇?事,嘲笑奈予何。
 
  蔡氏河
 
  明•山阴典史 吴文瑞
 
  闻说秋胡妇,谁知溺此河。
 
  贞魂应浩荡,遗迹未消磨。
 
  孤?是当时孤,波犹昔日波。
 
  如何千载后,罕见却金娥。
 
  群贞歌
 
  明•山阴训导 傅尧急
 
  吾闻秋胡妻,当时溺此邦。
 
  蔡河留遗迹,千载有耿光……
 
  [注释]:
 
  即蔡河,又称蔡氏河,为明代武城境内六河之一,现已淤没。
 
  系指秋胡妻罗梅英,因生前靠采桑养蚕度日,故称“桑妇”。
 
  犹言河流,此指蔡河。

梅兰芳饰演罗敷剧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