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走进武城 > 历史传说 > 内容
地名故事——甲马营、李古寺、坟台、玄帝庙、岳官屯由来
  甲马营的由来
 
  武城县甲马营乡政府的驻地甲马营,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。相传,村名的由来与赵匡胤有关,赵匡胤自陈桥兵变之后为巩固自己的政权、消灭反抗势力,在率军东征西杀时曾一度到过此地。并在这里下过马、巡过营。回朝后便此处赐名为“下马营”。后来,人们便将“下马营”演绎为“甲马营”,该村因此得名。时至明代中期,由于甲马营濒临运河东岸,地处水陆交通要道,不但交通发达而且商贸繁盛,加之官府在此没有“三署”并有军队设防,成为县内第一名镇。据<<武城县志>>记载“自洪武始,武城县之水驿,巡检司,漕运所三署俱设在这里,那时,凡由水路经过,停留武城的朝中大员和地方官员,第一,必在水驿下榻,第二,必去拜古迹”吴公祠”及“骇歌台”这就从客观上促成了此处店铺林立、高贾之集、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。当朝的礼部侍郎里廷相传路径此地时曾赋七律一首,诗曰:“甲马营中秋气高,赵家南渡,火光销,曹只解窥神器,天子原来自有谣”,由此可见,李侍郎对甲马营地名的来历既有研究,也有兴趣。在当时的人们看来,此地之所以兴旺发达,即是借了天子灵气。
 
  李古寺的由来
 
  李古寺村以寺名而定,早年间村西有一大寺,名为“九龙寺”。此寺与南有“岳觉寺”,此北“张官寺”“四女寺”,四女寺相距均为18里。九龙寺的由来是在该寺周围有九眼砖井,为九龙吸水之用,故定为“九龙寺”。在光武皇帝年间,有一刘秀大臣在此路过,得知此井水用之不尽,取之不竭,便将寺名改为“龙泉寺”,后来有李氏二兄弟由山西洪桐县迁居此地,位于寺中,开垦寺周围土地,并主持寺中事宜,随着李氏家族繁衍兴盛,“龙泉寺”又较古老,便取村名为李古寺,后来为了便于管理,又按东西划分为东李古寺和西李古寺。
 
  坟台的由来
 
  坟台有邢、黄、韩、高四个坟台,来历相同。传说,此处有一烽火台,所以四个村的村名原来都叫烽台。冠以家族姓氏便成了邢烽台、黄烽台、高烽台、韩烽台。“靖难之变”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劫难,四个烽台杀的只剩下一户陈氏人家,曾一度更名陈家屯。明成祖下旨大移民后,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邢、黄、韩、高四个家族,分别依烽火台而重建家园。使此地兴旺起来。相传在此处兴旺后烽火台曾落过凤凰,人们认为凤凰是吉祥的象征。又改烽火台为凤凰台。改为现在的村名皆因历史沿革而成。
 
  玄帝庙的由来
 
  玄帝庙村数百年前,有一个小村庄,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来一张氏家族,长者的名子叫才兴,据说他有兄弟三人,因家境不幸兄弟三人都迁出山西,老大才旺迁于河北吴桥;老二也就是才兴迁于山东;老三才源迁于河南的张家楼,年复一年迁于山东的张氏家族人才两旺,成了小村庄的大家族,由此这个村庄就命名为张庄。
 
  这个村庄有几十户人家,年年风调雨顺,农家的小日子还算说的过去,人们有吃有穿,没什么愁发,可好日子没过几年,不是干旱就是涝灾,人们的生活饥寒交迫,度日如年,有的家庭变的一贫如洗,就要无法生活下去,干脆到外地逃荒,下了关东,村里剩下的人求天呼地,挣扎着维持生活,说来也怪,在这个小村庄面临着灭绝的情况下,从天而降地来了一位一脚踩着龙,一脚踩着乌龟,自称玄武大帝的居人,他给人们带来衣食,还帮人们呼风唤雨,从此人们的小日子又红火起来,不愁吃穿,安居乐业,可这个叫玄武大帝的人也无了踪影,有的人说玄武大帝驾龙而去,有的说他是神仙,还在暗地里保佑我们,不管怎么说人们从此过着风调雨顺的生活。从外地逃荒的那些人听说家乡变了,有好日子过了也都赶了回来。人们为了不让后代忘记玄武大帝给人们带来的好生活,挽救了这个小村庄,就修了一座寺庙,命名为玄帝庙,人们经常到庙内叩头上香,许愿祈祷,村里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,每年的三月还立了庙会,十里八乡的人都聚集到这里来赶庙会,十分热闹,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玄武大帝,让后代永远不忘记这件事,就把村子的名子改为玄帝庙。
 
  岳官屯的由来
 
  岳官屯村已有悠久的历史,相传在朱洪武灭元后,岳官屯周围发生了一场花子军虫灾害,据说人被咬后,就会死亡,大部分人被咬死了,只剩下姓梁的和姓岳的两家穷人,因彻夜织布没有熄灯,所以幸免灾害,剩下的当中姓岳的占多数,所以就取名岳官屯,随后山东发生了农民大起义,一部分参加起义的农民因起义遭到政府的镇压,在本地不能生活,就从山东的登州府文登县山前店大水坡迁来岳官屯居住,到现在已经有七百余年了。
 
  岳官屯村解放前属老德县管辖,一九四六年获得解放。解放后,一九上六年到一九五四年属德县三十里铺区,一九五四年划归平原县新四区,区驻地仍是三十里铺,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后,属平原县王村店公社,一九六五年春划为武城县张官寺公社。